各鎮(街道),區直各單位: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粵府〔2006〕70號)有關規定,經清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會議評定并向社會公示,現批準將大油糍制作技藝、《飛霞的傳說》、《龍塘的傳說》等七個項目列入我區第九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并予以公布。
附件:1.清遠市清城區第九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名單
2.清遠市清城區第九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簡介
清遠市清城區人民政府
2023年9月14日
附件1
清遠市清城區第九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名單
附件2
清遠市清城區第九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簡介
一、大油糍制作技藝
《清遠縣志》“民情風俗衣食住習俗傳統食品”中有言,大油糍是清城民間最有代表性的傳統小吃之一,逢年過節或舉辦新宅上梁、新婚嫁娶、生日等喜慶活動時,廣大鄉村一般家庭都會制做大油糍,并會把油糍當做賀禮,用傳統的籃子裝好,用扁擔挑著到辦喜事的主人家。這種習俗一直持續到現在,很多農村地區依舊保留著這種傳統習俗。
清遠清城當地的大油糍都是糯米做的,個頭比粗壯男人的拳頭還要大,皮薄空心沒有餡,味道香甜軟糯。大油糍的傳統做法:先用1斤糯米粉加進4兩白糖和一碗涼開水搓成粉團,再將粉團搓成2.5厘米左右的長條狀,用刀切成長短3厘米左右的小團粘上干粉,輕揉慢捏成直徑5厘米左右的空心面團,再放在沸油中大火油炸,期間需要用漏勺不停地揉搓,大約3分鐘左右,空心的面團就能炸成一個個又大又圓,直徑為10厘米左右的薄皮空心大油糍,待到表皮顏色變為金黃色、香氣撲鼻時,就可以出鍋了,甜、香、軟、糯的口感與味道讓人瞬間感受滿滿的鄉愁。
二、飛霞的傳說
飛霞山位于飛來峽的上游,廣東八大名山之一,是廣東省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場所,主要由飛霞洞、藏霞洞、錦霞禪院三部分組成。這里綺麗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文學資源,孕育了許許多多的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和民間神話。自唐宋以來,許多名人墨客在這里吟詩作賦,留下了許多詩文詞賦和詩碑摩崖石刻,供后人久吟不衰。由袁啟生搜集整理的《飛霞的傳說》,講述了軒轅帝的庶子太禺,隱居飛霞,玉蛛精見太禺才華出眾,擅音律,心生愛慕。被太禺拒絕后,因愛生恨,竟吞絲吐霧,欲逼太禺就范,后被太禺的鎮妖玉璽釘在十八羅漢頂。神奇的民間傳說,為世人津津樂道,令游客流連忘返。先后在《三仙造湖——清遠民間故事集成》《清遠縣文化志》《廣東省民間故事全書》中刊登發表。
三、龍塘的傳說
龍塘鎮,位于清遠市“南大門”,距市區約10千米,東靠源潭鎮、銀盞林場,南接廣州市花都區,西鄰石角鎮,北與橫荷街、洲心街隔江相望,總面積139.06平方千米。自古均屬廣清南北經濟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地區,國道和省道線縱橫貫穿全鎮。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人文情懷。
在民間流傳著昔日無父無母的孤兒,被三嘉村人養大后,丑妹子竟神奇地變成了如花似玉的大美人,被皇帝冊封為貴妃,生下真龍天子,賞賜千般。為感謝村民的養育之恩,皇后將村里真龍天子降世的水塘,稱之為“龍塘”,寓意真龍藏身于此,將世代庇佑民眾安康吉祥。神奇浪漫的“龍塘的傳說”,發表在《廣東省民間故事全書——清遠清城卷》,在清遠地區廣為流傳。
四、源潭皇娘傳說
源潭皇娘傳說源自大連村(舊稱:大蓮村)。大連村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人才輩出的古村落,坐落在清城區源潭鎮西南面,近大燕河,依迎嘴水庫,佛清從公路穿皇田而過。地形地貌由沖積階地、坡積平坦地、低丘緩坡、丘陵等組成。村莊占地面積約18平方公里,并擁有4000多畝平坦肥美、旱澇保收的皇田及近萬畝山地。日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熱基本同季,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對農作物生長特別有利。
《皇娘傳說》在源潭大蓮村廣為流傳:話說在很久以前,大連村有一位生活樸素,對人樂善好施的“放鴨姑娘”,因聰慧過人,賢淑有加,被朝廷選為皇娘?;实蹖λ龑檺塾屑?,可惜皇娘無后。為?;誓锘啬锛掖笊彺灏捕赏砟昙按迕竦闹苋?,皇帝下令在村中建起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把村南最高山命為皇子山,讓皇子永伴皇娘;將村前良田封為皇田;命周邊的仙水坑、馬嶺、大帽嶺、官山、皇旗帥、大富鼎、金足莊暗中保護皇娘;皇帝還深知皇娘愛護寵物,又將村南小石山命名為狗頭嶺,讓可愛忠誠的小狗永伴皇娘。傳奇的《皇娘傳說》反映了當地村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以及豐盈的地方文化自信。
五、源潭窩仔粉制作技藝
據《源潭鎮志》載:窩仔粉是源潭當地,選用晚造粘米、水磨漿,用窩仔、大鍋、柴火蒸熟的一道傳統美食,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家家戶戶都會做,又稱“卷粉糍”、“背仔糍”。窩仔粉的特點是皮薄,有韌勁,味道醇香,口感爽滑。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在清代期間就已普遍存在。因食材用料講究,未添加化學物質,現在仍是食客們在圩市里的早餐首選,深受清遠城區市民的青睞。
源潭窩仔粉制作技藝分選米、磨漿、柴火大鍋蒸、出鍋切件四個步驟制作完成。傳統的食法就是“撈”,首先將剛蒸好的粉切成小塊,灑上食鹽、豉油、土榨花生油,然后“撈混”(攪拌)即可;也可根據各人口味習慣,加上芝麻、蔥花、香菜。其他食法,可炒、可煮,還可用窩仔粉作皮做成菜包。
源潭圩比較盛名的窩仔粉店集中于公園路,他們不但經營時間長,而且堅持傳統工藝,選料嚴緊,做工精細,質量保證,頗受顧客喜歡,曾被中央電視臺“美食欄目組”采訪、播報。
六、清城竹編技藝
清遠市清城區地處北回歸線上,適宜在南亞熱帶生長的植物均能在區內生長繁殖,特別適宜筍、竹生長。因而竹類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底竹(又稱丈竹)、茅竹、黃竹等,為竹編技藝提供了充足資源。清城竹編技藝流程分:選竹、破蔑、修件、編織四個環節。主要的竹編制品為家庭生活用具和農用工具兩種,如飯箕、蒸籠、畄仔、窩仔、谷篸、谷篩、糞箕、茅杠、扁擔、谷籮、小籮仔、禾落、竹掃、竹耙等等。
簡易的竹器農民可以自己加工,復雜的竹器則由過去的竹器社和現在的小手工作坊來完成。雖然傳統的竹編產品,逐漸被現代塑料、鐵器、不銹鋼制品所替代,但是一些特殊器皿,人們依舊還是愿意選擇傳統的竹編制品,也許是一種情懷,又或者它真的是跟人們的日常生活無法剝離。對傳統手工技藝懷舊的人和追求環保用品的消費者,也依然青睞傳統竹編制品?,F在清城市區、洲心、源潭、龍塘、石角等地,仍有一些老藝人在堅守這門清遠的傳統技藝。
七、蕭派面塑(蕭家樣)
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面塑藝術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種人物或動物形象的傳統民俗藝術,是在中國民間做面花食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蕭派面塑藝術”形成于150年前的清代同治年間。蕭占行的曾祖爺爺蕭興先生由于收留了落難受傷的一位太平天國戰士,而學得面塑手藝。蕭興知識淵博,他對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對面塑有較高的悟性,后來就開創了“蕭派面塑”。
蕭占行是地地道道的蕭派面塑傳人,6歲就跟隨爺爺蕭老善學藝,幾十年下來,成為蜚聲中外的面塑藝術大師,最擅長《三國演義》《水滸傳》英雄人物和佛像的制作。他的作品將人物的肌肉、骨骼、毛發、神韻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蕭占行大師是一個有開放意識的面塑藝術家,他覺得面塑手藝瀕臨失傳,是因為保守的傳承方式,所以從他這一代開始傳授外姓弟子,致力于將面塑藝術發揚光大。
世代相傳的蕭派面塑藝術在蕭占行這里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形成了一種獨特亮麗的民俗文化符號,代言了一代面塑藝術大師的智慧與天分。更難得的是他能在傳統基礎上開拓創新,立足東方傳統民族文化,融匯古今中外藝術手法,在面塑的傳統魅力與現代雕塑的藝術思想中尋找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