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橫荷街嚴格落實省、市、區的工作部署要求,立足自身優勢,充分發揮農村頭雁作用,強化資源整合,完善交易規范,突出市場引領,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全力助推“百千萬工程”在橫荷落地見效。目前,全街有集體經濟收入的 10 個村(社區)中,年收入達到50 萬元以上的村(社區)有 8 個,10 萬元至 50 萬元的村(社區)有 2 個。
一是突出頭雁引領,讓干部隊伍“動”起來。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級班子建設至關重要。橫荷街利用村級換屆契機,提前謀劃,深入調研,堅持“能者上、庸者下”的鮮明用人導向,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干部隊伍,為村(社區)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例如赤崗村,2020 年村集體收入不足 40 萬元,村委會日常運轉非常困難,甚至無力發放“兩委”干部工資。在選優配強后,新任村委書記主動挑起赤崗集體經濟發展擔,充分發揮班長的頭雁作用,團結帶領赤崗新一屆“兩委”干部沉下心來謀劃發展思路,撲下身來逐家逐戶去做通群眾思想工作,團結多數,爭取少數,強力推進各村小組的土地整合工作。同時,新一屆村級“兩委”班子將目光投向了經濟效益高、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現代農業產業項目,通過為企業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扶持,吸引龍頭企業落地扎根,及時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行“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發展模式,讓村民的“小塊地”變成“整塊地”,實現穩產高產,成就企業、村委會、村小組集體、村民多方共贏格局。經過兩年發展,赤崗村委會集體年收入達到 127 萬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大翻身。在此基礎上,橫荷街大力推廣赤崗村的成功經驗,輻射帶動大有、青山、打古等村(社區)加快轉變發展思路,想方設法、因地制宜發展村級產業經濟,示范引領全街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
二是突出政策引領,讓有效資源“聚”起來。發展集體經濟,重在政策引領。橫荷街圍繞土地流轉難協調、土地成本增加、土地不連片、后期管理難度大、資源資產閑置或使用低效等難點痛點對癥下藥,按照“物盡所用、發揮效應、卻有增值”的原則,突出鄉村振興發展、“三塊地”改革、農村集體“三資”交易等政策引領作用,促進資源聚集,釋放農村發展潛能。例如,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推動資源資產的盤活利用。各村(社區)通過積極盤活轄區土地、魚塘、舊校舍、廠房等可利用資源空間來增加村集體收入。其中,玉塘、車頭、大有、赤崗等村委會利用墾造水田項目建設契機,將村集體 935 畝土地進行集約出租,每年增加 4 個村委會 7 個村小組集體收入約 200 萬元;赤崗、玉塘等村(社區)通過出租舊校舍、舊廠房共 16 處,每年增加村(社區)集體收入共 230 萬元。又如,結合“三塊地”改革契機,實現土地連片集聚,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2021 年,橫荷街率先在大有村推進并完成全村 27 個村小組“三塊地”改革,截至目前,全街已完成“三塊地”改革的村小組有 119 個。通過“三塊地”改革為引進經營主體、實現集約化經營、規?;l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如,通過農村“三資”交易政策,推動資源資產進行公開規范交易,鞏固和發展了集體經濟。通過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統一將農村集體資源資產通過“三資”平臺進行公開規范交易,有效堵塞了農村集體資產發包交易漏洞。2021 年至今,通過“三資”平臺交易的農村集體資源資產 109 宗,成交總金額約 1.82 億元,成交數量和金額逐年遞增。
三是突出市場引領,讓發展思路“活”起來。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導向標,橫荷街道各村(社區)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分類差異化發展特色農業、休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活起來、實起來。例如,大有村、赤崗村、青山村接軌市場需求,結合自身農田面積廣闊特點,以“百千萬工程”示范點為引領,通過土地集約出租,優化鄉村創業環境,孵化培育更多農業產業項目,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目前大有竹仔圍鱸魚養殖、大有月崗秋葵種植、赤崗稻蝦養殖、青山有機肉鴿養殖等項目發展迅速,經濟效益明顯,初步形成了現代農業產業集聚發展效應;又如,大有村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引進和推動沙塘月景灣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帶動了周邊農戶就業約 50 戶,每年增加沙塘村集體固定收益超過 100 萬元,村民年人均分紅達 1 萬多元。同時,百加、打古等村(社區)通過引進經濟效益好、發展前景廣、惠農富農突出的項目,帶動更多村集體推進土地集約化,有效盤活利用村集體閑置低效資源資產,推動橫荷東部片區加快實現富民強村。